欢迎来到白银市博物馆!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保护>文博知识>详细内容

没有节点

丝绸之路第一关津——五佛寺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27 09:43:13 浏览次数: 【字体:


沈文云

五佛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北,距离县城20公里,地处黄河之滨,面环山是腾格里沙漠边缘难得的盆地湿润小气候。因依山临河开凿五尊石窟大佛像而得名,现为五佛,曾用名五方寺、盐寺、沿寺。五佛寺始建于北魏,石窟内还塑有千尊小佛像这里沿河有渡口四处,曾是古丝绸之路北通往河西的重要渡驿站,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为军事要塞。

早在先秦时期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先民为方便物资运输,创造了羊皮筏子摆渡五佛寺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居民点形成渡口自然而自然随着易量的增加这里一度车水马龙,驼铃悠扬,成为唐十三个丝路关隘之一。当时从五佛寺渡河西进要比从兰州渡河少行约两百里,在那个动力不足的时代,自然成为过客的首选。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返回时从五佛寺渡口过河到长安。当时五佛寺据说是从长安到西域的第一个黄河渡口,因此有了第一关津之说,这个说法是否确切,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五佛寺以北的冬青沟是丝绸之路北路的一条支路,是通往河东平凉、汉中等地的捷径则千真万确。山大沟深的冬青沟,虽处于一个较为隐密的地理空间,但驼队常年往来穿梭,从陕西榆林,四川各地传入了榆、槡、茶等西北鲜有的树种,棉花、麻黄等植物种植及养蚕,纺织等技术。一个被大众忽略了的小小冬青沟,在那个物流不发达的年代,也承担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

景泰籍学者高启安先生在《关于五佛沿寺石窟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几位相关学者对五佛寺古渡的观点:据严耕望先生研究,今沿寺(五佛寺)一代,就是唐代的乌兰县辖境。唐代著名的乌兰津即今之五佛寺渡口,且根据敦煌藏经洞出土之《水部式》,描述了唐代乌兰关一时之盛:“乌兰关在乌兰县治,与会宁关皆当驿道,东西对夹黄河,具舟五十艘以待行旅,为西北极大津渡处。”边强先生在其新著《甘肃关隘史》中也认为“北城滩”即“会宁关”会宁关对岸即乌兰关,两关遥遥相对,对岸所守护的黄河渡口就是汉媪围渡口,唐乌兰津(五佛寺),其下游10公里处即西魏白卜古渡口,即今之金坪渡。从两处渡口的地理位置来看,完全可以肯定五佛寺即唐乌兰津。如果真是乌兰津,那么它就是汉唐知名的第一关津,没有之一。

7e029d8063034d93a51e99cbc23c90ba.Jpeg

隋唐时代的中国,引领着世界潮流,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汇、融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自仁在题为《论丝绸之路对唐代文化发展的影响——以音乐、舞蹈和服饰为例》的报告中认为唐代文化空前发展,丝绸之路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沿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音乐、舞蹈和服饰,对唐代文化的多样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对唐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唐朝盛极而衰,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始终与北方的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权分立的争斗,导致交通阻塞,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受到了很大影响;会宁籍学者沙武田在《西夏的五方佛信仰与景泰五佛寺一文中指出“景泰地区是西夏人统治稳定后联结大本营兴庆府和河西的中间道,而五佛寺所在地是黄河渡口,地理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宋元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中国的“四大发明”,仍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出去,经改良后,再经丝绸之路传播而来;明清时期的五佛寺,一度为中原和内蒙古贸易往来的主要码头,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查汗池青盐和当地白盐的集散地这一时期人们习惯上称这里“盐寺”;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胜利会师。为了抗战大局,打通国际通道,接应苏联援助物资运输,红四方面军主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中央夺取宁夏战役计划。红军西渡前后,围绕挺进宁夏和放弃宁夏,转战河西这一过程,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及张国涛陈昌浩,徐向前等,在作战部署的来往电文中,多次提及五佛寺这个地名。五佛寺做为北进宁夏的门户,红西路占领后,为北进展开积极准备工作。徐向前和李先念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都曾讲道这个地方

ea3c9ed0d2af4371a06e2681bba058e7.Jpeg

徐帅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组成西路军”的章节中写到:“方面军总指挥部进驻赵家水。接着,三十军又一举攻克重要渡口五佛寺,消灭马鸿逵部一团人,河西部队初战的胜利,为宁夏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李先念在他的回忆文中这样写:“三十军军、军、军渡过黄河后,开始是执行宁夏战役计刬。我们三十军先打一条山,扫除北进的障碍。同时派八十八师进占五佛寺,准备进攻中卫。”可见这个古渡,不论何时在何种情况下都在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在景泰还有一处古渡位于芦阳镇东10公里的索桥村偏北2公里处,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渡口。它始建年代不祥,据学着判断在汉时,后又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仿照浮桥修建河面上设置了24只大船,两岸固定的4根被誉为“将军柱”铁铸的牢固柱子及草绳系船成桥,故名索桥。

金秋时节去五佛寺游历,回路转处除了阡陌纵横,就是硕果累累的葱茏园林,到处充盈着丰收的喜人景象。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平坦地势,肥沃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充足照,使其盛产水稻、小麦、鱼类、果蔬成为景泰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鱼米”。迎着习习凉风,望着接天的田野,行走在果林旁,但闻人语声,茂密不知处,这为田园风光增添了不少意趣,让人留恋忘返。当爱人放飞无人机,一位面若挂在树稍上红彤彤果实的兄弟,手握兜满大枣的衣襟,笑容可举地走出林子,大声嚷着:“进来,一园子的挂果,把你们能吃多少,不过得自己动手……”。

五佛寺门前广场的周边被参天大树环绕,广场上有成堆成堆晾晒的金灿灿的玉米。走进寺院大门,两位老者在大殿前的躺椅里,悠闲地纳凉聊天。在这个金色的午后,看上去要多惬意有多惬意,我不忘带上车里的中秋节月饼和水果、想要与他们分享,不料被他们怕食甜食而婉拒。我们的到来也打破了这儿原有的和谐宁静。我带着些许失望看一眼上锁的殿门,问了声开放的时间一位老者从衣兜里拿出钥匙,让我们自己打开神圣而静谧的殿堂门。难得这么清静而自由自在的游览,我们用虔诚与这座古渡,古朴古寺的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最后沿寺院后崖的岩壁拾级而上,楼阁重檐即在眼前;享有“中华之最”的景电一期工程一泵站坐落在庙宇一侧;有“中国红枣之乡”的五佛寺尽收眼底。远眺挺拔的叠嶂,探究太阳行进的西方,仿佛看到了遥远古国一条宛如丝带的古道,妖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和崇山峻岭间。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帝王、使者、商队、奴隶、学者、朝圣的僧侣及心怀天下的诗人、怅望故乡的将士……伴着驼铃、马嘶和扬尘,络绎不绝地行进在这条古道上。它就是拥有美丽、洒脱、浪漫名字的古丝绸之路。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但对它的意义和价值又了解多少?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向东西绵延伸展,长达万余公里,跨越欧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这是一条汇集、交流东西文化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走进白银、武威、嘉峪关、敦煌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见闻古丝绸之路雄风,便可领悟到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沿线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有三十多个国家同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这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大创举。“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唤醒沿线国家的共同记忆,这一记忆历久弥新,焕发着时代光彩。

 

作者简介 

57c1d91a216742729ee210c8788b4e68.Png

沈文云,笔名淡旻,出生于1967年,甘肃景泰人。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诗歌、散文散见《星星》诗刊,《人民日报》(人民号)等海内外多个报刊杂志,2012年出版诗集《故乡情》,2022年出版纪实文学《红西路军在景泰的故事》。近年参与编撰《白银市工会志》、《景泰民俗》、《丹心忠魂西路情》等书籍。发表诗歌、散文、纪实文学作品百余篇,并多次获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