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收藏
1、铜镜为何会成为著名的艺术收藏品?
答:铜镜是用青铜制成用以照容的生活用具,作为一种实用品一直流传到18世纪末。9世紀初。由于外国玻璃镀水银镜的传入和普及,才取代了铜镜。据分析,从战国到隋唐,一般铜镜平均含铜约70%,锡约24%。铅约5%。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锡的含量较高,这有利于使镜面光亮,宜于映照。中国古铜镜许多出自汉宫“尚方”工官,铸造精良。式样美观。铜镜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由于历代铜镜出土较多,铜镜的形制和饰纹,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内涵,加之有些铜镜铸有铭文纪年而成为断代的史证。
宋代艺术上的复古和金石学的盛行,汉代带有纹饰和铭文铜镜使成为研究的对象。北宋时期。由皇家编辑的《宣和博古图}收录了许多传世铜镜的图谱,形成了以铜镜研究为主的“镜鉴学”,是中国金石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清代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金孛》等金石学书籍对铜镜也有丰富的总结。20世紀初以来。著录古铜镜的图录和书籍不断出版;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代铜镜大量出土,相关史料、资料翔实可靠。使我国古铜镜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故出土的铜镜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中国古铜镜还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在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地,都有中国铜镜的发现。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视为宝物或神器,并在本地仿制。
2、铜镜各部分有哪些名称?
答:收藏古代铜镜,应当知道铜镜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学习铜镜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含义标准的术语了。
铜镜包括镜形、镜面、镜背,纽、纽座、纹饰、铭文和缘。
镜形:是指铜镜的外形轮廓。一般分为圆形、方形,亚字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鼎炉形等。
镜面:是指可以用来照容的正面,通常是银白光亮的。
镜背:是有纽和纽座的那一面,便于穿系手持。镜子的背面通常要分成内外两个区域。分别用来装饰铭文和纹样,也有的铜镜是不分内、外区的。
纹饰:是指刻在镜面,镜子背面的装饰纹样。
镜铭:又叫铭文,是刻在镜子背面的文字。
镜纽:位于镜背的中央,有孔可以系绳。以便于用手持握或系在镜台上。镜纽也有不同的形状,常见的镜纽有弦纹纽、圆纽、兽形纽、龟纽、馒头纽等等。
镜缘:是指饲镜的侧面,即边缘部分。铜镜的边缘有不同的形状,如有立墙式卷边、宽平缘等式。
3、商、西周、春秋时期铜镜有何特点?
答:考古证明,在中国青铜器的盛期,铜镜的数量却很少,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迄今发现最早的古镜,是在青海贵南朵马台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七角星铜镜”,直径9厘米,圆形平板式,背铸有七角星形,拱形环纽,含铜量很高。甘肃广和齐家坪出土一面素镜,直径约6厘米,镜背平素无纹,纽细小。
(1)商代铜镜
在河南安阳发现5面。以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圆形素镜”,妇好墓出土的“乳钉叶脉纹镜”(直径12.5厘米、厚0.4厘米)、“多圈弦纹镜”,亦可见铜镜在初创期时的简朴古拙。一面镜背有弓形纽,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纽,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商代铜镜的特点:镜面平,镜体薄,拱形环纽或方形纽,但均无纽座。
(2)西周铜镜
迄今发现有]1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纽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以“重环纹镜”(1972年陕西扶风刘家水库出土)、“虎鹿鸟纹镜”(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为代表,形制虽然简朴稚拙,饰纹倒也丰富生动;只是此时的饰纹因受礼制的制约而具有象征意味。西周铜镜用红铜制成,易生锈。
(3)春秋镜
春秋时期,铜镜的数量有所增加,在河南三门峡市和浚县,山东临淄.山西长治、辽宁宁城、湖南长沙和湘乡等地,都有春秋铜镜的发现。但多数是小型素镜,做工很粗,仅极少数有纹饰,而且纹样也很拙笨,桥形纽。春秋后期,随着杜会经济的发展,铜镜铸造业迅速发达起来,质量也有显著提高。镜的形制和花纹已经规格化。镜纽多为细小的桥形,已有纽座。镜缘也有明确的形制。镜背花纹精致,其特点是完全采用虺龙纹,兽面纹,兽纹,羽状纹、涡形纹等青铜容器上的纹饰。
4、战国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产生于齐家文化的中国铜镜,经过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终于在战国时期成熟起来。形成了以楚镜为代表的“战国式铜镜”,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考古发现来看,北方镜多素朴简拙。出土不多。以湘、皖“楚式镜”为主,式样繁多。胎薄卷边,双层纹多,弦纹纽,兵繁秀精巧特色。战国中期以后,镜的形体增大。一般直径为十余厘米。由于铸造量大增,多采取铸遭“同范镜”的办法,开后世“同范镜”铸造的先例。镜纽普遍为三弦纹的桥形小姐,纽座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除平缘的以外,镜的缘部多为断面呈弧曲內凹的。
镜背的花纹可分“地文”和“主纹”。前者如羽状纹、涡云纹、雷纹等,仍然是采用青铜容器上的花纹,后者如山字纹,花菱纹、禽兽纹、蟠螭纹等,是适应铜镜的特点而设计的。战国时代的铜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是方形。有的镜由镜面和镜背分铸配合而成,镜背铸出透雕式的兽纹和蟠螭纹。个别的镜则用金银错出各种生动、复杂的花纹,十分精致。各地所铸铜镜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镜纹,主纹为斜山字。在出土的楚国镜中,山字纹镜占80%左右,一般多见四个山字为纹的,晚期也有五个、六个山字为纹的。
菱纹镜:双菱纹是因菱纹以大小两种出现,也有四个双菱纹以方形联结,构成复杂的几何图案,称方连纹。双菱纹的出现较山字纹晚。
四叶纹镜:流行于战国中期。主纹作四片叶的形状。也有称四叶为四辫花纹,认为是花不是叶。又因此镜流行于南方楚国。而荷花是楚国有象征性的植物。故又认为是对荷花(也称荚蓉)的表现。
夔凤纹镜:这种镜纹常在方形纽区的两角,各饰一只夔凤,作展翅扬尾的飞舞状。
蟠螭纹镜:主纹为方形蟠螭纹,成盘绕重叠的镂空状装饰。解放后,在江苏涟水出土透雕蟠螭纹镜,形制特别,无川字纽而在镜边缘附以三个活环,这种形式,山东临淄也有发现。
连孤纹镜:连弧纹是弧线相连的一种纹样,通常装饰在镜的边缘,也有在镜中部或与纽座相连。连弧纹只是一种,还有其他纹样与其配合,如“连弧夔风纹镜”,纽座周围有柿蒂纹,镜的中间为双夔双凤纹,外缘有十二弧线相连,边为弦纹。
四虎镜:战国时代青铜铜镜直径12.2厘米,镜背的纹样分为四个等分,有浮雕的四只老虎。虎头居中,口噬纽座,虎颈部饰有毛片,虎身饰以雷纹,据考证是三晋地区的风格。青铜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四龙镜:镜背纹样分作四等份,每一部分的中间有一个正面的龙头,长尾向前,作盘曲状,并以云纹作为地纹。
此外,战国铜镜中还有无主花的纯地纹镜,地纹主要有回纹、羽状纹等。羽状纹形似羽毛,尖端卷曲,并有高低深浅效果.
5、汉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汉代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代宫廷用镜由少府右尚方制镜。民间制镜业也很发达,铜镜在民间流行,并成为国际贸易商品。
(1)西汉铜镜
西汉前期铜镜盛行“战国式镜”的“蟠螭纹镜”、“夔龙纹镜”,“四叶纹镜”、“连弧纹镜”、“云雷纹镜”等;但有所改进,开始出现铭文;而且又在流行的“蟠墒纹”中现了新的“规矩纹”等,丰富了铜镜社会内涵而有增文史价值。
汉武帝时之西汉中期,铜镜的形制和饰纹大变,已形成了“汉式铜镜”的新风采。特点是:平缘居多。断向再无内凹弧形;“战国式铜镜”上常见的地纹消失了。镜纽由流行的伏兽纽、蛙纽、连峰纽过渡变为盛行久远的半球形纽,镜背饰纹以中心对称布局构成居多,还有以中心为同心圆的重圈式结构、以中心为放射式结构,以及以方形四边为四分結构与重列式结构等。带铭文的铜镜增多,出现长铭文以至全铭文镜,铭文又多为吉祥文、韵文;更多明显地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意识和时代风尚。汉式镜有较统一的形制和饰纹,几乎没有地域风格的区别。
(2)王莽时期铜镜
王莽时期是“汉式镜”制作工艺最精美的时期,并在铭文中出现了纪年。此时流行“规矩纹镜”。“规矩纹镜”是因为这类铜镜的主纹区内有形如“T”,“L”、“v”等外文字母的框而得名。在“T”、“L”,“V”饰框间有用疏朗细线组成的“四神纹”、“鸟兽纹”和子、丑、寅、卯等“十二时”的文字。在主纹区外为环状布列的铭文、齿文,最外缘是云纹,整个构图除中间为动物图案外。均为许多同心圆组成,收到稳定而严谨的艺术效果。有许多外国研究者认为“规矩纹镜”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并称此类铜镜为“TLV镜”。经研究证实:此类铜镜中的“T”、“L”、“V”形的饰框并非是外文字母,而是中国古代宴乐时常用的一种博具上的棋格。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这类博具,在后来出土的日晷、压胜钱上也有这种饰纹。“规矩纹镜”一直流行到东汉。
典型的作品“规矩四神镜”,纽区装饰有四出心形的叶片纹,外括二道方栏围成的内区,内区由十二枚对称排列的乳钉及十二生肖字铭组成;主纹区由四组对称的“T、“L”、“V”及四神纹组成,间隙处又均衡布置有凤鸟、灵兽、羽人等。铭文“尚方作竟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兵居中央,长保三亲乐富昌,寿敞金石如猴王。”为篆字阳文,环状布局。铭文带处又有三道锯齿纹,一道弦纹,一道绳纹所组成的同心圆饰带,形成节奏优美的适合纹样,极富装饰性。
因主纹不同,可分为几种主要镜式。螭形镜由四条成S形的螭龙组成。中间配以内乳钉,这种镜纹到东汉时简化成对称的两条夔龙,称双夔纹镜。草叶镜纽区为方形,四周配以图案化的草叶。汉武帝后,外区饰同心的重圆组织,连弧纹改饰内区,铭文成主要装饰,故以铭文为镜名。如日光镜,因其字铭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而得名;昭明镜,也因其字铭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而得名。但汉镜中有增字或减字现象,这是制模时产生的缺陷。也可视为时代特征之一。
(3)东汉铜镜
东汉前期的铜镜,以“方格规矩镜”与“连弧纹镜”为主,“连弧纹镜”是由西汉“目光镜”,“昭明镜”衍化而来的新镜式。东汉中后期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以图案化的动物为图纹。在长江流域,从东汉中期开始神兽镜和画像镜。
在镜的形制方面,东汉中后期,半球状的镜纽有加大的趋向,有的呈扁平的圆形。镜缘除平缘以外,还出现了断面呈三角形的所谓“三角缘”和“斜缘”。镜上的花纹,除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的所谓“心对称”式的以外,开始出现了对称于镜的圆面直径的所谓“轴对称”式的花纹。
神兽镜:以东王父、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蚊。画像镜除神像和兽形以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图像。两者的图纹都很丰富而复杂,其纹样是浮雕式的,有一定的立体感。神兽镜和画像镜的出现,使南方铜镜与北方铜镜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差别。
连弧纹镜:战国时的连弧纹在汉代继续流行,西汉早期多装饰在边缘,依中区主纹的不同又有星云纹镜,螭形镜、草叶镜等之别。
星云纹镜:实际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钉甚多,又称百乳镜。
蝙蝠纹镜:流行于东汉,蝙蝠纹是由柿蒂纹演变而来,形式感很强,纽区为方形,有“位至三公”等铭文。三公是负责军政的长官,西汉时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东汉时 为太尉、司徒、司空。
画像镜:流行于东汉中期以后,主纹为浅浮雕形式,内容有东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和男女歌舞,奏乐、骑射等。这类镜主要出自浙江,约占当地出土汉镜的九成。
方铭镜:流行于东汉,铭文饰在铜镜四周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多表现神仙禽兽等题材,也称神兽镜。
阶段式镜:流行于东汉后期献帝的建安时期也称建安式镜。图案作一个方向的阶梯形排列,题材也以神兽为主。
方铭镜:以铭文作为主纹,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上面装饰铭文。
东汉铜镜的铭文,有长短两类。长铭如“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海多为”七字句。短铭如“长宜子孙”、“位至三公”。有纪年铭的铜镜也逐渐增多。铭文中往往言及制镜者,如“尚方作竟”、“王氏作竟”、“青盖作竟”等。“尚方作竟”说明系设在京师的少府尚方制作的镜,但私营的作坊也多滥用“尚方镜”的铭文。洛阳、广汉、会稽、吴郡等是当时铜镜的铸造中心。
汉代铜镜还有一种透光镜,当太阳光照射在镜面时,对面的墙壁上会出现铜镜背面上铸的饰纹。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写道:“世有透光鉴,鉴有铭文,凡二一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十二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惟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观。”近代研究表明,铜镜在铸造和研磨时,使镜面产生与背面花纹相应的曲率,引起透光效应。上海博物馆藏品有汉代透光镜一面。
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1)三国时期铜镜
在东汉末期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中原铜镜制造业,在曹魏时期得到了恢复,宫廷用镜仍由“右尚方”负责生产。但所铸铜镜的式样仍为东汉时期流行的“兽面纹镜”、“夔凤纹镜”、“盘龙纹镜”等,依然是以图案化的动物形象为主要饰纹。曹魏时期的铜镜并不精巧,像曹魏时期盛行的“位至三公镜”,镜体厚重,镜纽也显得很大,饰纹也很简单,多以连弧纹为主;有的则以夔凤纹为锦纹;只是在镜背面有“位至三公”的铭文。这种铜镜是由东汉末期“双头双凤镜”演变而来,在风格上依然是汉代的特色。
曹魏铜镜还传到日本。在日本国古坟时代墓葬中发现过300多枚铜镜。这批铜镜的直径在20厘米左右,缘部隆起,断面呈三角形,和东汉后期的“三角缘铜镜”相同。镜背的饰纹是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神兽,故被称为“三角缘神兽镜”。从铜镜浮雕鱼尾纹的构图来看,以求心式构图居多,同向式构图较少。镜背的铭文也有长短两种。一种文名较短,是在若干个方格内重复使用的“天王日月”四个字。文名较长的铭文,则内容较多,如“尚方作竟佳且好,明而日月世稀少……”、“陈氏作竟用青铜、上有神仙不知老……”、“吾作明镜、幽炼三刚,镜出徐州,师出洛阳……”。这批铜镜的形制、铭文和饰纹确实具有中国铜镜的特征。”何况有的铜器铭文中还有“景初三年□始元年”等,因此日本学者认为这批铜镜确实是曹魏皇室赠予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及其继任者壹与的。
三国时代割据江东的美国,因为未受战乱的影响,经济发展较快。铜镜铸造业仍比较发达。昊郡的吴县,会稽郡的山阴和江夏郡的武昌,是美国最著名的铜镜产区。所铸铜镜,不仅有中原地区流行的式样,而且还继续保持“画像镜”、“神兽镜”的艺术特色。以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和以龙、虎等神兽为主要装饰图案的“神兽镜”产量最大,在图案的构图上也有“同向式”、“重列式’、“对置式”等新的变化。以神仙,神兽加上车马、歌舞以及历史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装饰图案的“画像镜”,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以佛像为装饰图案的“画像镜”。
伍子胥画像镜:直径20.7厘米,镜背的图案是以四个圆点为界,分作四份,有忠臣伍子胥、越王、范蠡等名字。吴王夫差,举一手端坐在帷帐中,右面是伍予胥,裂眦散须,怒发冲冠,仗剑作自刎状。吴王左边是越王句践及范蠡。越王执节而立,范蠡席地而坐。反映了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汉代人重儒家,提倡忠臣孝子,在汉代绘画中有很多这类的故事。
车马画像镜:铜镜直径23.2厘米,名为车马画像镜,其实在镜子背后的纹样中,车马仅仅占了一小部分,有的在镜的外缘,有两匹马驾车,车后有一个拿着武器的骑士,像是侍卫;有的则是二条龙驾车,车轮作云雷状,车上有神仙、羽人和侍者;也有作四马或六马驾车的,都好像是《九歌·东君》所描写的那样。
在湖北鄂州出土了一面三国东吴“佛像夔风纹镜”, 圆形,圆纽,四辫柿蒂形叶伸向镜缘,将镜背分为四个区,各区中有对凤鸟;在四叶辫须中三辩各有尊佛,头戴顶光,坐在两头带龙首的莲花座上。另一个瓣中有三尊佛,居中一佛坐于莲花座上,两侧有一跪一立的胁侍。镜缘上的16个半圆弧中有龙、白虎、朱雀等祥瑞动物。东吴铜镜还有做工精良、镜背镀金的高档品。铜镜铭文中除纪年外还常见工匠姓名,如“会稽师鲍”,“吴郡胡阳张元”等。
蜀国的铜镜发现得较少,1970年在甘肃天水出土过一面蜀国铜镜,圆形,径14.7厘米,重450克。铜镜背外圈有一组隶书体的铭文“章武元年二月作镜,德扬宇宙,威震八方,除凶辟兵,昭民万方。”内圈是一对围绕镜纽蟠螭纹。章武元年是公元221年,也是刘备称帝的头一年。此镜的铭文显然是颂扬刘备登基的溢美之词。此镜的饰纹和铭文与东汉铜镜明显不同,说明蜀国铜镜有独特的风貌。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虽然有创新,但始终未能突破“汉式镜”制式,在做工和装饰风格上依然是“汉式镜”的余韵。故魏晋南北朝的铜镜在金石学的研究中并不能自成一体。两晋至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争,中原地区的铜镜制造业处于停顿状态。偏安江南的东晋,社会尚稳定,铜镜继续发展,但在铜镜的制作上出现了简化和实用的趋向。在南北朝时期铜镜的制作又渐兴旺,但铜镜的式样没有多大变化,饰纹的装饰题材却在丰富。有的铜镜做工也日渐灵巧。
纹饰:佛教题材增多。由于佛教的盛行,佛、菩萨、飞天、佛教法器、祥禽瑞兽、缠枝纹、忍冬纹、莲花纹、宝相花纹,都成为有特色铜镜装饰题材。如“佛像夔风纹镜”是在变形四叶或连弧纹中刻画有佛像、飞天和禽兽。传世品中见于著录的有四块,分别是日、美、德三国的博物馆所收藏。作品的年代为三国和晋代。
反映民俗和民间神崇拜的装饰题材出现了。例如。“四神十二生肖纹镜”为圆形、圆纽、连珠纹、柿蒂纹和花辫纹的纽座。镜背内区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四个方位配置。外区则为十二生肖,做十二格排列,每个格内有一种生肖。最外边为锯齿纹,素缘边。“四兽纹镜”圆形、圆纽,纽座为方形,四边饰有四个直角,直角之间有1只奔跑的兽,形象活泼,共有4只。外缘常饰有连珠纹、锯齿纹、铭文带或兽纹带。
出现了中亚的纹饰。如“葡萄海马铜镜”,不仅在纹饰上显示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而且工艺上也很有特色。马蹄的关节被镂空成小孔,显示出装饰图案的精巧。
铭文:出现了迎合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谈的文字铭铜镜。例如“娇来回文诗镜”的铭文是:“团团宝镜,皎皎升台,鸾镜自舞,照日花开,临池似月,睹貌娇来。”正读反读均可为诗,但这种回文诗,多为牵强之作,并非有多高的艺术水平。文辞俊美、文学性较强的铭文镜也有,如“灵鉴”铭文是:“美哉灵鉴,极极神工,明凝积水,净若澄空,光凝晋殿,影照秦宫,防奸集祉,应物无穷,悬书玉篆,永驻青铜。”
7、隋唐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隋唐盛世,铜镜铸造业又兴盛起来。其形制、花纹和铭文等都与汉式镜大不相同;呈现了全新的面貌,故史称为“隋唐镜”,这是我国历史上工艺水平最高的铜镜。中唐时期,还出现了使用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工艺技法的精品唐镜。
铜质:盛唐铜镜,镜面银白闪亮,映影十分清晰。这是在青铜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比例。使铜料色质如银,制成的铜镜青光闪闪,镜面格外平光亮。若有残镜,可从断面看出唐镜碴口较齐,质地也较汉镜细密。晚唐至五代铜镜,所用铜质较差,为银白闪黄红。
形制:隋代和唐代初期,镜多为圆形。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形、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荷花形、宝相花形,四方委角花式等,偶尔也有钟形、盾形和其他变形镜,并出现了有柄铜镜。其中,(八出)葵花形、(八出)菱花形、亚字形是唐代新创的镜式。有些铜镜是做成三件一套或五件一套使用的,还有一种做工极讲究的超小型铜镜,大小若银元,为袖珍镜。镜纽以圆形纽居多,也有兽形纽、龟形纽和花形纽,但唐代镜纽均小于汉代镜纽。
纹饰:隋和初唐时铜镜纹样与汉式镜相仿,主题纹样以四兽、六兽、四神为主,间以流云相衬。盛唐时,出现大量新纹样,瑞兽、凤凰、鸳鸯、花鸟、蜻蜒,蝴蝶、葡萄、团花、宝相花及嫦娥奔月、王子晋吹箫引凤、仙人、月宫等神话传说。其中还有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图案,如“醉击鼓弄狮子图”、“骑士队玩波斯球图”。有些铜镜在构图上运用散点、适形等章法,不再拘泥于从镜纽到边缘的同心圆布局的程式,不再强调与镜的中心对称或左右对称了。唐代晚期,纹饰趋于简单,“八卦双鸾”、“?字”是新出现的纹样。五代铜镜仍是唐代风格,民间多沿用唐镜,即使铸制新镜也没有新镜式问世。
骑猎铜镜:背纹是四个手持弓、箭、长矛的骑士,两马之间有一只野兽在匆匆逃亡。骑士追捕的神态都非常生动,是唐代贵族狞猎的情景。
双寓镜:唐代著名的青铜,镜纽的两侧有鸾鸟成双,有的作鸾鸟衔绶带,伫在花枝上,纽的上下还有云山和花枝。这些铜镜大多采用葵花边式。
鸟兽葡萄镜:又叫海马葡萄镜、禽鸟葡萄镜,镜背用花鸟蛱蝶纹为边饰,中间才是累累的葡萄、起舞的狻猊和瑞兽等交错的纹样。浮雕富丽堂皇。流行于盛唐和中唐。
月宫镜:又称为“月宫嫦娥镜”,镜背居中是一棵桂树,镜纽是桂树的一部分。左侧是玉兔执杵捣药,下边有一蟾蜍。座右侧是嫦娥在起舞,整个是描绘月宫的景象。
孔雀葡萄镜:背面的周边是缠枝葡萄串和各种姿态的飞鸟。中心是孔雀和狮子相间的浮雕,也衬托着孔雀葡萄镜。图案非常精细。
三乐镜:图案分作四等份。左面持杖举臂的是孔子,右面持琴的是荣启期,上方有三行九个字:“荣启期问曰答孔夫子”,下面为柳树。
螺钿镜:螺钿又名螺甸、螺填、铀嵌、陷蚌等,原来是漆器工艺的装饰手法。唐代匠师是把这种装饰手法移植到铜镜的制作上来,开创了铜镜制作的一代新风。其制作方法是先在铸好的铜镜背面多次髹漆,然后嵌入事先按图案裁好的螺钿片,待漆干燥后再磨平,露出铀片,最后在螺铀片上刻画细部。成为完美的图案。螺钿镜以工艺新颖、制作精湛被称为唐代特种工艺镜,代表了唐代铜镜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唐代螺钿镜流传下来的实物非常少。迄今考古出土仅发现两件。其中有一件花鸟螺钿镜,是在河南省洛阳涧西出土的,直径23.4厘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铭文:一般不用紀年,亦不记工匠的姓名。以四言句为最多,五言句次之,都属骈体诗文式。其内容如“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赏得泰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愿照胆,特是自明心”等,以镜的本身为主题,字体都是正体楷书,与汉式铜镜多用篆体和各种减笔字相比,是不同的。
隋唐代四神镜与汉代四神镜虽然纹样相仿,但仍有如下区别:
汉代四神镜,主纹配置在四乳钉或规矩纹之间,镜背不分内、外区。铭文多有丢字缺笔现象。隋唐代四神镜,主纹配置在规矩纹之间,但规矩纹只有方框和“V”形符号,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铭文多铸于外区,多用篆书,无缺字少笔画现象。
唐代葵花形镜、菱花形镜在形制方面的特点是:镜面为微凸的球面,边廓以八出居多,弧形折转浑圆,有高凸的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且外区比内区高。这是与宋、金元葵花形镜、菱花形镜相区别的特点。
8、宋代、金代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宋代因避讳,称铜镜为“铜鉴”或“照子”。宋代在文化和科技上有较大的进步,反映在铜镜工艺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宋代冶铜很发达,宋太宗时达412万斤(唐宣宗时铜年采量为65万斤),到神宗时,则为1460万斤。宋代因战争、铸币等需要,多用于铸制佛像与铜镜,对铜料管理较严格。宋代铜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铜镜的纹饰上。宋代有比唐代更为庞大,更有文化修养的地主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观念代表了社会主流审美思潮。北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勃然兴起,这种美学情趣很自然地会影响到工艺装饰,也必然会反映到铜镜的装饰艺术上来。因此,宋镜的装饰题材中多为写生画的缠枝花草、鸟兽鱼虫,山水楼台、小桥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隐居”者,并以精细的浮雕将对意境的追求表现出来。这样的纹饰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感。
铜质
宋代铜镜铸得比较薄。铜合金中含锡量下降,含铅量、含锌量都增大,铜质因此呈黄中闪红,镜面没有唐镜那种银白光亮,没有唐镜漆黑美丽的锈膜。
形制
宋镜形制多样,除有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外,还有带柄镜,鸡心形,鼎炉形、钟形、桃形,突破了往昔单一的圆形,连弧形局限。北宋的铜镜,工艺不如唐代,但在形制和纹饰方面仍有唐镜遗风。如宋代葵花形镜、菱花形镜为六出弧式,且葵花、菱花弧中部平凹,镜纽改汉唐时期流行的大纽为小纽,纽顶较平,中孔比较大;有圆纽座、花辦纽座、连珠纹纽座等。
南宋铜镜,因主要是湖州和饶州的“铸鉴局”所造,故多称之为“湖州镜”和“饶州镜”。在形制方面最突出的变化是有柄铜镜多了起来,镜背没有花纹,只是铸出长方形的印章,标明铸镜者的名号,如“湖州石家二叔”、“饶州许家”等。以浙江“湖州镜”、江西“镜州镜”以及四川“成都镜”等最为著名,广为流行。
纹饰
镜饰多为缠枝花草纹、联珠纹,还有画像镜刻画人物故事,历史神话、风土人情等题材,花鸟走兽、龙凤瑞兽、吉祥纹样等,都相当丰硕多样,且相当精美,朴实疏朗,简洁雅秀,不受同心圆,对称式等传统程式局限,自由灵活创新布局。这都足以表证,宋、元铜镜虽然原料不足,仍然有新发展,新成就,并非已经表退。
铭文
南宋镜铭文中有一种专铸商号纪名的,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石念二郎真青铜照子”;有的是单标州名和铸镜匠人姓名,再后加“造”字。这种商号纪名字多者为三行,字少者为一行,是一种民间用镜。
宋代仿镜特点
铜质为黄铜质,呈黄中闪红状,质地软,无脆性;主要仿汉代镜中的目光镜、昭明镜、清白镜、画像镜、规矩镜、龙虎镜;仿唐镜中的葵花镜、菱花镜;纹饰不如原器清晰;部分结构不同于原器,如宋仿镜将唐代八出葵花镜、菱花镜改为六出葵花镜、菱花镜。锈色绿而深,有的是“绿漆古”。
金代铜镜
有几个明显的特征:材质多为黄铜,白中呈黄色。纹饰较粗糙,带纪年铭的铜镜做工更差。素缘比宋镜宽,镜缘上錾刻有官府验记的字样,并有花押,花押的刻字,笔画细、清晰,字体有个人特点。纹饰以人物故事居多,像犀牛望月、柳毅传书、达摩渡海、对弈图、投壶图等。
金代仿镜主要仿汉、唐、宋镜的图案,镜体比宋镜大而厚。仿汉镜有星云镜、四乳“家常富贵”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四兽镜,画像镜、清白镜、龙虎镜;仿唐镜以仿海兽葡萄镜最多,也仿菱花镜、葵花镜;仿宋镜有花卉镜、八卦镜、湖州镜。金代仿铜镜的镜缘上都錾刻有官府验记的文字和花押。
9、元代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元代铜镜铸造都较粗糙,许多铜镜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铜质:黄铜质。
形制:镜体较厚,直径大;盛行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的形制特点。
纹饰:常见纹饰有双鱼纹、云龙、蕉叶飞鸟、缠枝牡丹、神仙人物、双龙等,洛神、对弈图等是新出现。浮雕风格仍是宋代特点。许多铜镜仅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铭文:元代铜镜的铭文简单,有纪年镜、吉语镜,但铭文很短。商标铭记也少了,多为一行商标纪年铭。有元代铜镜的素宽缘上,鏨刻有“口验记记官(押)”字样,这是官府验记字样。
元代仿镜特点:主要仿汉式连纹弧镜,唐代花草镜、宋代人物故事镜,铜质仍为元代黄铜质,多见黑地子,镜体较厚重,纽上平顶较大。镜缘较宽。
10、明清铜镜有何特点?
答:在清代中后期,从外国输入的镀水银玻璃镜逐渐普及,铜镜便不再是实用器而成为一种工艺品。仿古铜镜的制作则有较大的增长。
铜质:明代铜镜多为黄中闪白的黄铜质,清代镜多为黄中闪黄的黄铜质(含锡量约为5.1%,含铅量约为8.57%,含锌量为27%一23%)。
形制:明清铜镜的数量多,多用银锭纽,镜体较厚,直径也较大,明代铜镜的器形多用宋代铜镜的式样。明清仿历代古镜,有宫廷仿和民间仿之别。明廷御用监、清廷造办处都是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器用需要而设立的。宫廷仿制古铜是为了后宫使用、赏玩,并非是一种文化复制行为,以追求工艺精巧,纹饰华美为特色,作旧(黑地子)也很好;有的还配上硬木镜盒或镜架、镜套,非常华贵。
民间仿历代古镜是出于商业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镜式当以历代名镜为主。仿战国镜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盘龙镜、龙虎镜、双风镜、画像镜、蟠螭镜;仿唐镜有海兽葡萄镜、花鸟镜、十二辰镜;仿宋金镜有人物故事镜、湖州镜、双鱼镜、铭文镜。纹饰种类不算多,镜缘直齐,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镜厚;为多见银锭纽,纽顶发平,平顶上有铸铭;黑地于作旧,没有黑漆古亮。
纹饰:以龙凤、鹿、花草、人物,新出纹饰有八宝纹和杂宝纹。
铭文:明代铜镜重铭文,有一类铭文悉如宋镜,语铭则多见“金玉满堂”、“鸾凤呈祥”、“长命富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则铸于镜纽上。商标铭记最后一字常用“造”、“铸造”、“记”、“置”、“办”等。还有太监铭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