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博物馆!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宣传教育>社教活动>详细内容

没有节点

白银市博物馆线上社教活动——入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0 07: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a7949ef0af0841278d1b802876555822.Png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  (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  (10天)

今年三伏天共计30天,将打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一、入伏习俗知多少

1.吃饺子,元宝藏福: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俗语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有“元宝藏福”之意 。而且伏天人们胃口不佳,饺子丰富的馅料能刺激食欲,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

0bace6af5bcd400d84a60f68531d22b6.Jpeg

2.吃伏羊,以热制热:三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汤,能“以热制热”,帮助人体排汗解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 。不过,羊肉性温热,体质燥热的人适量食用 。

91cdf4e658ec43788a3c6b38c3c67553.Jpeg

3.吃伏鸡,一年好身体: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能迅速补充因高温导致人体消耗过快的能量,缓解疲劳 。而且鸡肉低脂肪、低热量,烹饪方式多样,容易消化吸收,很适合夏季食用 。炖鸡时加入适量生姜,还能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起到去湿强身的作用 。

ae4459992f4a4eb8ae9c87baea15b1c8.Jpeg

4. 晒伏:小暑前后,人们会选择晴天晒衣服、被褥等,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fd4dfbe368da4694948be5dbbf9162bb.Jpeg

二、入伏农忙正当时

入伏时节正值夏季高温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阶段,农民主要忙于以下农业劳动:

168a331461ef4d4cbc246794eb99efee.Jpeg

1.水稻的收割和栽种:入伏时节,三伏天是夏季的一段重要时期,此时最主要的农作物就是水稻的收割和栽种。由于降雨情况随时可能变化,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a2871c70248e4c0f9931a3a1fd7eceea.Jpeg

2.播种蔬菜:在初伏时期,农民通常会播种根茎类植物和叶子植物,如萝卜类蔬菜(白萝卜、红萝卜、青萝卜等)以及笋。这些蔬菜种子喜欢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萌生发芽,生长速度较快。到了二伏,适合播种大白菜、小白菜、芥菜、菠菜等食叶类蔬菜。

3.田间管理:入伏后,气温逐渐升高,进入夏季的炎热期,这对许多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民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包括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4.灌溉措施:入伏后,雨水逐渐减少,进入夏季的旱季。这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依赖自然降水的农作物来说。农民可能需要采取灌溉措施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5.调整农事活动:由于高温天气,农民需要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避免在炎热时段进行重体力劳动,以防中暑和身体不适。

三、入伏养生秘籍

2130e6f3d95a4cf4be495a1218121be1.Jpeg

1. 饮食清淡,多酸多甘:三伏天饮食要清淡,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薏米、冬瓜、苦瓜等。

2. 及时补水,少喝冷饮: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多,要及时补充水分 。以白开水、淡茶水为宜,也可以适当喝一些绿豆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 。

3. 适当运动,避开高温:“夏练三伏”,在入伏天,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时分进行轻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避免在强烈日光下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缓解疲劳。

d7172753813c499391a0b5a2f8ebb976.Jpeg

4. 晚睡早起,适当午休:夏季昼长夜短,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此时阳气旺盛,人体内的湿气会逐渐加重,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可能会导致湿气入侵体内。适当晚睡早起,可以使阳气得到舒展,祛除体内的湿寒之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5. 冬病夏治,抓住时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 。像慢性咳嗽、哮喘、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虚寒性疾病,可通过贴三伏贴、艾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

3c6a4e3005b74194aed2c7525fec7812.Jpeg

a608194a36554370a366eaec57aa1d24.Jpeg

长按二维码  关注白银市博物馆

热线:0943—8269826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