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社文化共建——白银市博物馆“凤之韵”研学课堂走进警苑社区
七月的骄阳漫过警苑社区社教活动室的窗棂,五十余名同学指尖沾满陶泥的湿润,与五千年前的先民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5年7月18日上午,白银市博物馆“凤之韵”研学课堂在白银区警苑社区举办,20多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了活动。
研学课堂上,研学老师金珠以“古人用的碗是什么样子?”为切入点引出甘肃彩陶发展历史。甘肃彩陶是远古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甘肃彩陶文化包括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流传时间长、文化系列完整、数量大。
金老师着重讲解了马家窑文化,它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至4000年,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阶段,它不仅是中国彩陶艺术的巅峰,更是远古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印证。
PPT中,那些浑厚古朴、饱满匀称、流畅灵动的陶罐、陶盆、陶壶的纹饰诉说着文明的“初啼”。马家窑类型的涡纹陶罐旋出黄河的奔涌,半山类型的网格彩盆浸润着先民的智慧。通过一幅幅图片,金老师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马家窑彩陶器型演变、纹饰花样及象征意义和制作工艺等知识。
互动问答环节气氛热烈,金老师围绕刚讲的彩陶历史、用途及艺术价值向同学们提问,在互问互答中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彩陶文化的感悟。
学以致用,彩陶制作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俯身揉泥,掌心温度唤醒远古祖先对陶土的记忆,泥条盘筑法再现古老的智慧。同学们有的屏息将泥条螺旋垒起,陶罐渐成;有的用小刀刻画水波纹,动作笨拙却也认真。研学老师穿行其间,时而指导,指着一只歪斜的陶坯说道:“马厂类型的先民也会捏歪罐耳,但瑕疵里藏着天真。”
社区活动室弥漫着陶泥的土腥气,有的同学捏了一个憨憨的陶壶和章鱼样的盖子;有的捏了一个笨拙的大碗,碗里放几块圆泥球;有的捏了一个灵巧的酒杯;有的什么都没有捏成,但玩得很开心。孩子们指尖浸润的是泥土的湿度,心中涌动的是快乐,还有那么一点点传承文化的自豪。
此次研学课堂进社区,不仅是一节课堂讲座,也是一次趣味盎然的手工实践,更是一场文化体验。白银市博物馆让馆藏珍品“走出”展柜,将古老技艺浸润少年学子,使彩陶文化“活”了起来,在社区公众文化建设中很有意义,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赓续城市文脉注入了新的力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