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博物馆!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宣传教育>社教活动>详细内容

没有节点

白银地区传统文化II过腊八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06 09:12:28 浏览次数: 【字体:

白银地区传统文化II过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也称为腊八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传说和文化内涵。白银地区的腊八节也有很多讲究和传统习俗。腊月初八,擦腊八。冬日的清晨,寒气凛冽,天边的星星还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农家的屋顶上已升起了袅袅炊烟,向高处、远方延伸,传递着节日的讯息。相传,腊八饭熟得越早,来年的庄稼也成熟得越早。

ac2b11c2a47b423aa9a02dba2cfe776c.png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冬天的火炉既取暖又做饭,一大锅米饭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滚着,蒸汽欢快地掀着锅盖。屋外滴水成冰,屋内暖意融融,手巧的农家媳妇擀好了一张面,热锅烧油漤熟了臊子,豆腐切丁炒出了香味。锅里的米烂了,泌出一些米汤,把肉臊子、豆腐、切成雀舌状的面条一起调进锅里,再炝上一铁勺热油葱花浇在上面。顿时,香气四溢。之后,使劲搅匀,不软不硬的一锅腊八饭就做好了。

挂着几十瓦灯泡的屋内,灯光晕黄,再贪恋热被窝的孩子都被这浓郁的饭香味“叫”醒,揉揉惺忪的眼睛,赶快起来过腊八节。在那个缺油水的年代,一碗肉臊子、一勺热油炝葱花都是难得的美味享受。

8db1b83acc934c3d92dceb303b88a2af.png 

吃腊八饭前,得先盛上一碗,在上房祖先牌位前、厨房灶爷神龛下、屋门、窗户、院子里的树木、鸡舍、猪圈、石磨、碾子、水井旁都要泼散(搛一小块放在上面)一下。农家的烟火日子,上靠苍天神灵护佑平安,下依黄土地供给粮食,还有平常日子里离不开的油盐酱醋茶、下蛋的鸡、过年的猪......腊八节了,不能忘了它们的恩赐,纵使一锅腊八饭也要一起“吃”,以示感恩和感激。

5f76247d98cd432bad7fe566466cd64a.png 

泼散结束,一家人围桌坐在大通铺炕上开吃,没有下饭的菜,也吃得酣畅淋漓。老祖先流传下来的讲究,吃腊八饭不能吃菜,如果吃了菜,来年庄稼地里的草长的多。这当然只是传说,地里长庄稼、长草,这是种子的事情,是草的种子就长草,是庄稼的种子就长庄稼,只是功用不同罢了。但有了这个讲究,给腊八节增添了不少趣味。

一锅腊八饭,一次不能吃完,必须还得留下一些,装在碗里,盖住,包好,挂在屋外的墙上或树上,讲究的这是存粮。“家有存粮,心中不慌”,农家的日子,有几大仓几大柜粮食存着,心里就踏实,不管走到哪,腰杆子都挺得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根本。存下的这碗腊八饭等到大年三十再吃,寓意存粮年年有。

关于腊八的传说: 元末明初,有段日子,朱元璋在牢中饥寒交迫。腊月初八日,他从老鼠洞中挖出红豆、大米、红枣等杂粮熬成粥以度难关。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为了纪念这段艰苦的日子,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将这种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关于腊八的传说还有很多,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腊八节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节日。 “过了腊八,长一杈把(农具,长2米左右)”,老祖宗还凭着聪明才智,通过对时间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得出腊八一过,日照的影子与前一天相比,长了一杈把。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只是白银地区过腊八的习俗,不能一概而论。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越来越浓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