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博物馆!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宣传教育>社教活动>详细内容

没有节点

“丝绸之路白银段历史遗迹遗存”征文优秀作品选登之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13 14:23:04 浏览次数: 【字体:

 “会州拾遗”群一行14人,曾于几年前,前往黄家洼探访明长城遗址。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对那次探访明长城经历记忆犹新,至今难忘。

黄家洼长城遗址位于平川区共和镇王进宝将军坟北的黄家洼山一带。车子出平川,沿S308道东行,拐向黄峤乡的玉湾村,穿王进宝将军坟滩北行,入磁泥沟继续北行,逐渐到达黄家洼长城一处隘口。此次徒步访古,从此隘口上山,沿长城穿越至宁夏的干盐池,全程约22公里。

 因为前两天本地天气降温,周边山上普遍降雪,黄家洼一带此时正是“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长城遗址如巨龙穿梭于黄家洼山巅北侧,气势磅礴,整个轮廓虽然被雪覆盖,但依然清晰可见,苍凉又壮观。同行的瑜辉老师说,长城的作用在当时举足轻重,《重纂靖远卫志》记载的五路“入寇要路”中就有四路经过黄家洼长城的青沙岘岘口。王东林老师补充说,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秋,鞑靼首领满都鲁汗率众由青砂岘大举进犯打拉池、会宁、秦州、安定等地,掠夺粮食马匹而去。冬季黄河产生冰凌,在河段狭隘处接阵被冻,蒙元残余势力踏冰过河,也会侵入上述地区抢掠。因此,此段明长城的防御地位非同小可,为重点设防的要隘。带着这些历史知识走访明长城,我们觉得既新鲜又豪迈。尽管风雪载途朔风凛冽,可是,这14颗热情的心却不曾冷却。

06d40c184892495f8e79144b4a680dd3.Jpeg

踏着积雪冒着寒风,伯爵队长打着会州拾遗的旗帜带路。这段长城是明六百里内边的一部分,一想到修长城,大家的定势思维就是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劳民伤财的工程使得民怨沸腾。而这段长城是嘉靖年三边总制王琼“铲崖挑沟”而成,瑜辉老师翻译说,王琼不是垒砌长城,而是巧妙地利用山脊,将面向敌方的山坡挖掘壕堑后,于向内一侧用黄土培筑土垣而成。这样因地制宜,既起了防御作用,还不至于劳民伤财。我们不禁对古人的智慧暗暗赞叹。

说话间,我们到达今天遇见的第一处烽火台。只见烽火台已经坍塌,但大致形状尚存,周围有散落的青石块,烽台上也有石块堆集散落,可见此烽火台是石块垒砌而成,或者是黄土夯成,外围以青石围砌。烽火台东侧,十五座小燧一字排开,可见这座烽火台的规模以及作用之大了。王东林老师顺便介绍了明代烽燧制度,以及守军如何给远处传递来犯信息。自五十骑为一等,放起火一枝;昼举烟一把,夜举火一把。自五十骑至百余骑为二等,放起火二枝;昼举烟二把,夜举火二把。以此类推。若万余以上,起火举烟不绝。就是说,若入侵者50人以内,则守兵点燃一个小燧,50至100人以内点两个小燧。万人以上,则一烽十五燧全点,烟火不绝。王老师还说,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34964f4457a54dc890e1dab5ebe4437f.Png

黄家洼南面是打拉池古城,这里点燃的烽燧,打拉池城可以看见,打拉池城又把消息传给靖虏卫。这座一烽十五燧的烽台,曾经报过多少入侵者的数字呢?又有多少蒙元残余势力侵入黄家洼南面进行抢掠?抬眼看去,打拉池方向云雾弥漫,可以想见当年战火四起的状况。耳边北风呼啸,我想象着当年戍边将士的辛苦,勾画着当年的战争场面,不由感慨万千。黄家洼北面是现在的靖远县北八乡,明代称锁黄川,北虏游牧之地。既然是游牧之地,应该是水草丰茂之地吧?可惜眼前的黄家洼一带都是干旱的荒山秃岭,六百年的风雨沧桑,草原变戈壁。而不肯完全坍塌的长城和烽燧,记录了明王朝的哪些兴衰史呢?

告别这一烽十五燧之前,我们一人站一个小燧,在风雪里一字排开。身后,大雾弥漫,白雪皑皑,十五个燧和那个大墩台若隐若现,十四个人也是如立仙境里,恍惚缥缈。我们一边感叹古代边关将士的不易,一边享受现代绝佳风景的陪伴。

起身吧!把历史留给岁月,把风景收进行囊。黄家洼依然被淹没在浓雾里。伯爵队长说,天晴时,南北两面的西格拉滩和锁黄川尽收眼底,上周他探路时就领略了这些风景,而且北面的一座山顶上有一座古城遗址,轮廓清晰可见,城墙尚未倒塌。可惜今天不能拜访了。留点念想给下次机会吧,这里有无尽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挖掘呢。继续沿着长城向东,在预算的距离内,我们遇见了第二座烽火台,只是这座烽火台边上没有燧,估计这里不是要道的原因吧?

1cc4bb6e41534a65b4fb73f5a6a60e61.Png

在第三座第四座烽火台时,我们捡到了宋瓷碎片耀州瓷,这两座难道是宋烽台?从柔狼山到青砂岘再到黄家洼,改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边防要塞。宋夏在这里交战,卷走风云,把军事建筑留给了后世。烽火台世代相传,沿用了大概三千年吧?还记得周幽王为讨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后导致亡国。好在明王朝有严格的烽燧制度,除了前文所说的举烟举火制度外,若将士没能严格遵守制度,则军法处置,无论官兵,各打一百军棍。当然,明王朝虽然没有烽火戏诸侯,却也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终于将江山让给崛起的女真族,大清王朝一统江山。清王朝依然沿用烽火台建筑,可见,烽燧这一传统通讯方式,较于当时跑得最快的马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维护安定上,烽燧能延续3000多年是必然的。

我们丈量着长城,丈量着历史,一路走到宁夏的干盐池古城。举目四望,盐湖已经剩下不大的一块面积,周围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装置已经安装,古城内荒草萋萋,有几块被谁挖出来的宋砖遗弃在一旁,诉说着无尽的过往。睡眠的历史,唯有用这些遗迹遗址才能唤醒,真担心有朝一日,所有的历史痕迹被抹平。还记得海原墩墩梁烽火台被明目张胆地摧毁,又盲目无知地补救,如今只剩下一个可笑的小土堆;路过打拉池时,怀戎堡古城已经被当地农民盖房或取土,铲除得只剩下几段残壁;陡城堡遗址上,一家农民在墙上盖房子;鹯阴古城内已成为一片麦田……而我们今天进山时,一路的乌砂矿,凿得黄家洼山伤痕累累!其中一家厂子离那一烽十五燧已经不远!王东林老师说,这六百里的边墙,靖远境内的已经被采矿人完全破坏,只有宁夏东侧的那段是原始状态。瑜辉老师说,青砂岘岘口曾有入长城的关城,关城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可惜已经被采矿人毁掉。唉,不知道还有多少遗迹将会葬送在现代人追逐金钱的手中?令人欣慰的是,民间长城志愿者已经团结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有限的力量,保护着祖先留下来的这个财产。宁夏海原的林漫,已经在宁夏境内奔走呼号了很长时间了。其他地方也在当地文旅局的重视下已经见成效,古长城或烽燧旁建立了保护碑,“会州拾遗”群已经形成了一个保护历史遗址的小团体。尽管力量小,但毕竟已经觉醒。希望我们的后代不要只活在教科书里学习历史。没有历史痕迹的历史,好比一个丧失了前半生记忆的人,活在这个世上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那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啊!

黄家洼,留给平川大地上历史沉淀最丰厚的一条山脉,希望她能世代屹立,能将历史封存,留给我们一部活的教科书。

 

风雪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