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赋彩•助力战“疫”‖线上展览——《红色白银》(一)
红色白银
白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她承先秦遗风,扼丝路咽喉,守边疆要塞,留红色忠魂!今疫情肆虐,白银人民齐努力,共抗疫情不退缩!在疫情防控期间,白银市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红色白银》。
前 言
展示百年沧桑巨变,弘扬民族不屈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
立 100 周年之际,重温中国共产党在白银这块热土上走过的光辉历程,铭记那种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担当新的历史重任,不断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具有特殊的意义。让我们从这里开始,透过一个个故事和一张张图片,一起回到曾经的峥嵘光辉岁月。
第一部分
白银星火
白银市初建于1956年11月(县级建制),195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辖靖远、景泰、皋兰县和市郊区。1963年10月撤销白银市建制,设白银区,隶属兰州市。1985 年恢复地级市建制,辖会宁、靖远、景泰县和平川、白银区。面积 21210平方千米,人口 151.21 万。
白银市行政区划图
白银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从 1925 年起,这里已有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32 年爆发的靖远起义,将境内革命活动推向高潮。1933 年成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最早的抗日救亡武装。
第一单元
革命先驱
1925 年 12 月,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立,书记张一悟,委员宣侠父,钱崝泉。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的成立,点燃了中国西北地区的革命星火。在其领导下,甘肃成为中国北方贡献最大、最为巩固的北伐革命根据地。1926 年冬,景泰籍青年何其亨、李果经中共甘肃特支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如火如荼的大革命运动,他们是白银最早的中共党员。
张一悟 宣侠父
钱崝泉
何其亨,1905—1932,景泰县芦阳镇人。1926 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 2 月,参加了“皖江会馆”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5 月,随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东征 ,任少校政治教官。1928年在国民党“清党”中被捕,关押在开封“反省院”。1932 年,被杀害于开封。
李果
李果,1904—1995,景泰县芦阳镇人。1926 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着力推动兰州青年运动的发展。1927年 2 月 7 日,参加兰州“皖江会馆”反右派夺权斗争。5 月,调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宣传干事。1928 年 2 月,中共陕西省委遭敌破坏,李果被捕入狱。1929 年 1 月出狱后与组织失去联系,考入洛阳航空学院测候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西安飞机场、陕西省测候所等单位从事气象观测研究工作,著有《气象研究集录》。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农林局农研所气象技正,1982年离休。
第二单元
靖远起义
1927 年 4 月至 7 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国共产党人被迫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斗争。
在西北,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此伏彼起,从未 间歇,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创造条件。1932 年 5 月 至 1933 年 4 月,发生在白银境内的靖远武装起义,就是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贡献最卓著的武装反抗斗争。当时的中国,内忧与外患频仍,光明与黑暗死磕。
从 1929 年开始,陕甘持续五年大旱,田园荒废,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为争权夺利,发动大规模内战,残酷搜刮,致使国力衰竭,民不聊生。1930年10月开始,蒋介石集团调转枪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持续围剿。1931年,觊觎已久的日寇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北。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北方苏区和红军,借以打破国民党的围剿,组织全民族的抗战。三次靖远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第一组
兵运工作
1930 年夏秋,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为增强甘肃防务,冯玉祥令其驻防宁夏的骑兵第四师第十五团(团长王子元)进驻靖远。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刘志丹派往该部从事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张东皎、高岗、李树林、黄育华、薛应昌、苏醒民等随同到达。在十五团党支部的培养下,1931年,在该部当兵的靖远籍青年王儒林、张国威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东皎
孙作宾
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下野,1932 年春,第十五团被改编为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下辖第一、第二两个团。为加快起义步伐,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党员集中的第二团成立团党委。团党委下设三个支部,有党员近百名,其中尉官以上的青年军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
第二组
第一次武装起义
1932年4月28日,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维炽来到靖远,准备发动警三旅起义。5月3日,党组织指派士兵代表联合请愿,要求补发军饷和军装,旅长王子元满口答应,但他得知谢子长到了靖远,便立即扣押了张东皎和王儒林,并收缴部分枪支。为此,起义不得不提前举行。
谢子长
5月5日夜,吕振华、张秀山、曹炳奎率领起义部队200 余人由县城开至打拉池(今属平川),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因谢子长、焦维炽未跟上队伍,暂由吕振华代理总指挥。游击队在向陕甘边区进发途中,被王子元派来的骑兵追击分割。5月8日,骑兵营包围了张秀山带领的部分游击队员,将其押回县城。吕振华带领的游击队员被静宁民团打散。
焦维炽
打拉池城隍庙——第一次武装起义改编地
焦维炽,化名赵仪三,(1932年6月12日写给中共陕西省委关于靖远起义的报告)
张秀山
1982 年 6 月,张秀山和兵运工作时期的战友魏邦定回忆 1932年靖远起义的往事
第三组
第二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谢子长、焦维炽 、张东皎、王儒林陆续到达兰州,并与从宁夏来兰的共产党员杜润滋取得联系。在杜斌丞(甘肃宣慰使署秘书长)的资助下,谢子长等筹集到部分经费和枪支弹药,并动员在兰州领取军需的警三旅特务连连长杜鸿范(杜斌丞长子)共同起义。
靖远第二次起义旧址—水泉堡子山
1932年5月25日,参加过第一次武装起义的70多人从兰州起程,将武器等物资运抵水泉堡(今属平川区)。5月30 日,谢子长、焦维炽、杜润滋、王儒林带领 200多人在水泉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6月2日,王子元派周维邦、梁占胜率部围剿游击队。交战中,杜润滋、杜鸿范负伤,张东皎牺牲。为将起义部队拉到陕甘边区,争取发动警三旅更多部队起义,游击队决定离开水泉。转战海原、会宁、靖远、景泰、榆中边界。
杜润滋
下旬,谢子长奉命返回陕甘边区,临行前将游击队 3 个支11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王儒林任总指挥。杜润滋、杜鸿范随同谢子长前往平凉疗伤。邬逸民被派往河西马仲英部搞兵运。游击队离开水泉期间,转战海原、会宁、靖远、景泰、榆中边界。沿途时时处处受到国民党地方武装围追堵截,群众工作无法开展,没根据地,弹药、粮食、医疗等物资严重短缺,王儒林只好带队返回水泉。
邬逸民
靖远起义行动路线图
7 月中旬,孙蔚如加派其特务营围剿游击队,孙作宾得知后,连夜带领部分士兵赶到水泉增援王儒林,经与王儒林商议决定,将孙作宾带来的部队编为第四支队。
下旬,敌人重兵压境,游击队身处绝地,数次反击,破敌无望。孙作宾、王儒林决定,乘一个雷雨交加的黑夜,迅速撤离水泉堡,渡过黄河,转战景泰、皋兰等地。
8 月上旬,游击队三、四支队在皋兰县扎巴子岗(今白银区境内)遭遇宁夏第三十五师一 0 五旅突然袭击,伤亡惨重,所余不足百人,只好分散隐蔽,等待时机。
白银扎巴子岗
陇原兵暴示意图
第三单元
西北抗日义勇军
1932年12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中共甘宁青特委,加强甘肃、宁夏、青海三省的群众工作和民族工作,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加速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建设步伐。甘宁青特委领导利用邓宝珊、孙蔚如的私人关系,为王儒林争取了一个“甘肃行署招募专员”的合法身份,派其召集隐蔽的游击队员,重新组建党的武装。
1933年2月,王儒林在靖远北湾公开设立招募办事处,联络隐蔽各县的游击队员,很快拉起了一支近百人的队伍。
西北抗日义勇军行动图路线
吴鸿宾
3月,西北抗日义勇军在与靖远相邻的榆中园子岔成立,其在靖远、榆中、皋兰边界打土豪,分粮食,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抗日救亡。当地青年纷纷报名参军,队伍很快增加到 300余人,编为步、骑两个大队,吕振华、杨得胜分别任大队长。4月,甘宁青特委发动兰州水北门起义,起义部队与义勇军在皋兰县后长川(今白银区境内)会合,被编为第三大队,贺晋年任大队长。西北抗日义勇军的成立与活动,无疑给专注打内战的蒋介石当头一棒,他命令组成甘宁青“三省联军”,“全力围剿,不得有误”。
王儒林
4月下旬,义勇军在红砂岘被联军重兵包围,突围战斗异常激烈,300 多名指战员血染红砂,壮烈殉国,在白银大地上镌刻了一曲中国共产党人为复兴中华血战到底、气壮山河的英三次靖远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白银地区播下了深厚的革命火种,唤醒了民众,使广大民众知道了红军的道路就是解放自己的道路。它以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才是复兴中华民族唯一正确的道路。
西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关防印
白银区武川乡红砂岘——西北抗日义勇军与国民党“三省联军”血战的地方
常黎夫 马豫章
李慕愚(左一)
三次靖远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白银地区播下了深厚的革命火种,唤醒了民众,使广大民众知道了红军的道路就是解放自己的道路。它以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才是复兴中华民族唯一正确的道路。
靖远三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削弱、瓦解了国民党的武装力量,在它的影响下,甘肃大地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接踵而至,如巉口起义、西华池起义,蒿店起义等,进一步壮大了革命力量。
靖远三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培养、输送了大批领导骨干,其中著名的有刘志丹、谢子长、高岗、张秀山、孙作宾、李慕愚、杜润滋、贺晋年等等,他们领导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成为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