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博物馆!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馆务公开>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没有节点

我省民乐四坝文化遗址考古发现—— 中西文化早在4000年前就有交流

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3-07-15 15:41:18 浏览次数: 【字体:


  c65893c94cc442398173ee49a0a4ac6f.jpg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记者李杨)这里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这里可以考证东西方交流是从4000年前开始的……国务院近日正式公布位于民乐县东西灰山四坝文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坝文化暨民乐县东西灰山遗址研究座谈会于昨日在兰州召开,省政府参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在研讨会上就四坝文化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发言,引起了在座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考古发现小麦引发起源地争论

  据权威研究机构在东灰山的考察,先后在遗址中发现了小麦、大麦、粟、稷、高粱等作物的炭化籽粒。在一个遗址发现五种重要作物的炭化种子,在国内是首次,在世界上也及其罕见。这些炭化籽粒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是普通栽培小麦、大麦、高粱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地之一。

  “四坝文化遗址的发现,可以准确地说民乐至少在4300~4400年前就有丰富发达的史前文化。”郎树德在昨日的研讨会上讲述了四坝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考古学家们在东灰山文化层中曾采集到完整饱满的小麦粒,而且数量很多,这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小麦标本。“东灰山的发现表明至少在青铜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郎树德说,如今,对于小麦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究,“如果小麦起源于中国,必须找到当地野生小麦作为依据,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发现,更多的观点倾向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但四坝文化中小麦粒的发现,至少可以说明,民乐河西走廊一带是中国种植小麦最早的地方。

  发掘青铜器让中西文化交流时间提前

  “东灰山河西四坝文化的发现,在学者的主张中认为中西文化交流在4000年前就开始了,而不是丝绸之路(公元前138年)开始的时间。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他合金制品。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从上述情况看,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重要文化遗存青铜器的发掘,证明西北甘肃河西地区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郎树德表示:“四坝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同时还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某些彩陶的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曾接受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

  四坝文化遗址或将打造博物馆、公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步伐的加快,民乐县近年来对四坝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形成了初步思路。据民乐县文物局副局长陈之伟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存,民乐县已派出专门的文保员,对控制范围内土地实施严格监管,严格杜绝区域内任何建筑实施。陕西省的半坡遗址博物馆闻名于世,而民乐县将利用东、西灰山遗址年代早、占地面积大、出土文物丰富、研究价值丰富的优势,建成一座集保护、陈列、研究为一体的结构合理、设施先进、面积适中的四坝文化遗址博物馆或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利用东、西灰山遗址距离近、规模大、出土文物多的优势,将两个遗址公园与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建设项目连成一条史前文化与新兴工业、现代农业对比观光旅游线路,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吸引游客的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建设步伐。

  什么是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是青铜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形成于中原地区的夏代纪年内。因最早发现于今张掖市山丹县的四坝滩而命名。截至目前又相继发现山羊堡滩、东灰山、西灰山、壕北滩、过会台等四坝类型文化遗址。向西,四坝类型文化遗址在酒泉、玉门也有发现。距今4000年左右,原始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丰富。

  民乐县境内的四坝文化遗址最多,且规模最大。四坝文化东起山丹,西至瓜州。境内的东灰山遗址占地24万平方米,西灰山遗址占地12.6万平方米。经过考古发掘,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铜、金、银、玉器等1003件,较全面地揭示了四坝文化的基本面貌。

我省 民乐 文化遗址 考古 发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