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建设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31个省份将“一带一路”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计划,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提到“一带一路”。来自人民网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网民关注的十大两会话题排行榜上,“一带一路”话题以热度3.6668高居榜首。
参加今年两会的文博界代表和委员认为,中央基于“丝绸之路”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不同于一般的建设和经济项目, “一带一路”的建设,历史和文化是重要基础,文化遗产应该在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一带一路”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指出,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文物系统增强大局意识,主动围绕大局,立足本职,发挥资源优势,自觉做好服务大局工作的神圣职责。文物工作者力促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项目圆满成功,相继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展和丝绸之路文物展,赴坦桑尼亚举办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展,大力弘扬展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从中国丝绸文化遗产的特色出发,“一带一路”建设,丝绸不能缺位,要让丝绸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建议:
掌握遗产资源,夯实丝路认知——主动组织“一带一路”上的丝绸文化遗产调查,掌握丝绸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认知和研究技术,确认丝绸起源、发明、传播和交流等重要节点;用文物、图像、文献实证的丝绸史实勾划一幅权威的丝绸之路,夯实丝绸之路中丝绸的话语权。
抓住重点项目,保护丝路遗产——充分利用我国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力量,推出“一带一路”出土丝绸文物及相关遗址的技术研究和保护项目。
做好展示平台,传播丝绸文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做出国内最出色的丝路展览,讲好中国丝绸故事。主动对接国外著名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换,把以丝路之绸为主题的展览推向海外,传播中国丝绸文化。
传承丝绸技艺,开发丝绸产品——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作用,让丝绸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丝绸原产地得到生产性保护,建设蚕桑生态基地和丝绸特色小镇,集聚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纤维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及相关企业,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丝绸特色产品,重振丝绸辉煌。
建立国际中心,聚集同行人脉——逐步建立“丝路之绸”国际中心。建设丝绸之路信息中心,建造最为完整的丝绸之路主题图书室和数据库,建成丝绸之路考古标本库和相应的实验室。在合适时候申报“丝路之绸”UNESCO二类中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