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博物馆!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馆务公开>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没有节点

《谁在收藏中国》:中国文物流失苦涩之路

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6-09-27 09:01:46 浏览次数: 【字体: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西方“收藏家”们是如何在一百年间前赴后继地猎获中国珍宝,并最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商贩、博物馆研究员和中西方的官员们为了这些国宝,又发生了怎样的竞争和纠葛?近日,《谁在收藏中国》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关于中国文物流失的百年纪实,为我们呈现了国宝被迫“出走”的曲折之路。

拼贴中国国宝流失记忆碎片

《谁在收藏中国》的两位作者——卡尔▪梅耶此前是《纽约时报》一名社论作家,谢林▪布莱萨克则是一名拥有艺术史学位的纪录片制片人。

与博物馆任何有价值的藏品一样,一本书的出笼,也该有个来龙去脉。卡尔梅耶在序言中介绍,这本书源于20世纪90年代他和谢林在哈佛大学档案中的偶然发现。当时,他们正为撰写《阴影下的竞赛》一书开展研究——那本书的主角是欧雷勒斯坦因,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古代丝绸之路遗址探险家。当他们仔细翻查那些档案时,谢林发现了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满了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苦不堪言的描述。写信者是一位年轻人,名叫劳伦斯史克曼,收信人是他的导师、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兰登华尔纳。这对师徒之间的往来信件,特别讲到了中国北方的龙门石窟,及其用巨大石灰岩雕琢而成的不朽塑像。

当时,堪萨斯城的纳尔逊美术馆刚刚开馆(1933年),得到了大把资金(1100万美元)捐助。为了给该馆征集亚洲艺术品,史克曼踏上了漫漫旅途。但是,史克曼一路上麻烦不断,四处求援。龙门有上千个无人看守的石窟,宛如迷宫,到处都是盗贼,当地农民根据买主的订单偷盗。史克曼该如何行动?具体来说,他是否应该收集《帝后礼佛图》的浮雕碎片?华尔纳建议史克曼刻不容缓,先把浮雕拿下再说,费用由福格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博物馆分担(最终,《帝后礼佛图》落户于纳尔逊博物馆)。

类似的中国国宝流失海外的故事,在卡尔梅耶和谢林布莱萨克的笔下,被逐一收藏到《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他们研究了大量个人书信、文件、历史记录,还有一些主要人物的回忆录,以此梳理出了一部关于美国人为了得到中国的艺术珍品而长途跋涉的惊险故事。《谁在收藏中国》也被《华盛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

《谁在收藏中国》关注对象是“盗宝者”

卡尔梅耶说,这本书既不是中国艺术史,也不是对它进行的批评分析。对于中国艺术,他们未用任何审美斧头进行加工修饰。他们关注的对象是人,是那群像猫一样,被中国艺术弄得神魂颠倒的北美人和和欧洲人。

中国 谁在 收藏 文物 流失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