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揭示:“燕式”青銅器铸造工艺源于中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工作者运用先进科技手段研究古代遗存,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东大杖子墓地人类活动的信息,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团队之前的结论——东大杖子的土著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原文化有一种“向心”凝聚力,秦开却胡系“固土”而非“拓疆”行为。
东大杖子40号墓葬的内椁
运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对建昌东大杖子M40(40号墓葬)发掘的不同阶段和典型器物进行三维重建,制作了多个具有真实纹理的三维模型,全方位“重现”考古发掘现场的空间信息。
通过对墓地出土人骨的初步鉴定,发现M47(47号墓葬)墓棺内的人骨与墓圹西南角的人骨不属于同一个体,年龄差异较大;后者生前身高140厘米左右,年龄在10岁左右。
日前在沈阳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暨预结项专家论证会上,30多位来自国内考古学界的“大咖”一起分享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古代遗存展现的丰富信息。
建昌东大杖子墓地是东北地区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古墓群,系“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等级之高及保存的完整程度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前所未见。
2000年至201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对墓地进行了七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7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