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银市博物馆!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馆务公开>馆内动态>详细内容

没有节点

铮铮弦上音,悠悠古琴曲||“讲述白银”历史文化大讲堂走进白银武川新村学校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30 08:41:08 浏览次数: 【字体:

悠然一曲琴声起,一轮明月天上悬。古琴文化作为传统高雅艺术的代表之一,大能通于宇宙,细能达乎幽微,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至今依然鸣响在舞台和书斋里。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靖远“张氏古琴”第五代传承人、正高级教师张小朝主讲《甘肃古琴的历史与沿革》11月28日下午在武川新村学校多功能厅开讲。这是市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十三期“讲述白银”历史文化大讲堂。活动是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和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市博物馆和武川新村学校承办,市美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学校师生及古琴爱好者200余人现场聆听了讲座。

开场,张小朝老师弹奏了一首古琴曲《关山月》,清婉流畅的琴声似清风拂面如涓涓清泉缓缓流淌,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

3463974a953147d897b9ad5fc6dc5480.Png

张老师娓娓道来:

悠悠古琴。古琴距今有2700年历史,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古琴实物佐证是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郭家庙曾国墓地新发现的古琴。古琴历史上出现过无弦、一弦、五弦、七弦、九弦等多种弦数其中以五弦琴和七弦琴流行较广到了唐代七弦古琴成为固定形制,沿用至今。

古琴又名“琴”,因缚有七根琴弦,称为“七弦琴”,还有瑶琴、虞琴、玉琴、丝桐、绿绮等其它雅称,更有琴人为自己心爱的古琴另写题名,如龙吟、凤鸣、归凤、秋鸿等。

甘肃琴史。在甘肃敦煌、张掖、武威、兰州、靖远等地的博物馆有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甘肃古琴艺术的繁盛。1990年12月,在甘肃省民主促进会、天水市文联的支持下在主委应中逸,副主委卜锡文等的策划下成立了金陇琴会,开启了当代甘肃古琴的发展历程。2017年“甘肃古琴艺术”成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远琴缘。靖远,民间珍藏有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斫制的良琴以及极为少见的古指法乐谱和琴乐手抄本,还存留有历代靖远本籍或客籍名士创作的反映古琴音乐艺术的诗、词、歌、赋。靖远有许多诸如靖虏卫贡士王龙张炳南范振绪张云锦等文人墨客每逢佳日良宵,清风满轩,明月在庭,文人雅士会聚一堂,宴饮欢畅之际,吟咏唱和,抚琴助兴。

张氏琴结。张氏家族明末宦游来到甘肃,安家于靖远,世代以教书为业,以琴、诗、书、画传家,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上,张氏家族尤为突出,其代表人物有张柄南、张云锦、张慎微,他们的古琴艺术对本地文化事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成为本地最有延续性的文化特色。先祖张云锦将古琴的审美内涵发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琴学理论建树达到了前人未及的顶峰。提出了古琴演奏审美范畴古琴二十四品:轻灵、松秀、劲健、活动、高雅、韵洁、清旷,凝静、幽沉、奇妙、古峭、淡逸、得中、协和、流利、顿挫、超迈、自然、苍润、飘洒、含蓄、淋漓、浑圆、俊爽。期间张老师还讲了张氏家族在战争年代以身护琴,以命保琴的感人事迹,还有古琴传承人张云锦给七位女儿出嫁时的嫁妆里必备有古琴的故事,现场听众为之动容。

266013175187470099fa22fae3a13ac2.Jpeg

一指淡泊,一指幽远。我自有琴,琴自有我。讲座接近尾声,一首《潇湘水云》被张老师弹出是那种孤独、悲怆而幽深的苍凉。

张小朝老师又弹奏了《呜夜啼》,古琴曲舒缓平稳,琴声凝重深远,使人远离了尘世的浮华与喧嚣,时间变缓,只剩下悠扬的琴声。

大家听得如痴如醉,貟守勤老师现场赋诗一首:

听张小朝抚琴

    十月琴声早已识,再听弦上指飞时。

     松风蕉雨晴空落,泉语珠言遍地拾。

     蜂舞奇花吟异客,蝉居高柳赋新知。

     栋梁尽绕阳春调,座上群情挥手迟。

 

 

铮铮 上音 悠悠 琴曲 讲述白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