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白银市博物馆2022年工作回顾
四季耕耘,从未停息。一路前行,播撒福祉。有多少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就会有相应的回报与收获。2022年,白银市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凝神聚力,秉承“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服务社会”的建馆理念,把党建引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业务研究、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丰富展览内容
在“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白银民俗--油坊展”“叩石问古—白银地区古生物化石暨化石珍品展”“白银史前文化艺术展”“笔墨春秋—白银书画展”等基本陈列基础上,全年举办“虎虎生福—壬寅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虎跃龙翔—中国虎文化百馆联展”“红色白银展”,联合举办“万象涵容文创展”“山水因缘.范振绪书画艺术展”“陇右通衢—精品文物交流展”。举办线上“红色白银展”“澄怀味象—馆藏书画展”“鉴容正仪—庆阳.白银馆藏铜镜展”“丝路锁钥—敦煌历史文物精品展”“云游白银市博物馆”等数字化展览。
(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
(白银民俗——油坊展)
(叩石问古——白银地区古生物化石暨化石珍品展)
(白银史前文化艺术展)
(笔墨春秋——白银书画展)
(“虎跃龙翔——中国虎文化百馆联展”线上展览)
2022年5月18日,《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在甘肃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荣获“最佳传承推广奖”;5月27日,白银市2022年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博物馆二楼举行,我馆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荣誉称号;8月,我馆的“红色白银”主题展陈展大纲得到了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的批复;9月,我馆的“岩石上的记忆—白银黄河岩画展”陈展大纲得到了甘肃省文物局的批复。
(学生参观展览)
(展览+社教活动现场)
(观众参观)
二、拓宽社会教育
2022年,我馆举办了以“冬奥过大年.春绿玉门关”“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文物赋彩.助力战疫”“助力战疫.文化先行”“白银市博物馆文物壁纸来了”“宣传二十大精神.复兴强国有我”“盘点白银市博物馆里那些有趣的文物”“我们的节日”“方寸览千年.文物观时代—馆藏文物赏析”“白银地区传统文化”“诚信防疫.文物有话说”等为主题的一系列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服务活动109场次,其中,馆藏文物赏析36期,亲子活动9场,我在博物馆过“固定党日”60场次,未成年人研学活动4场次。
(我在博物馆过“固定党日”活动)
(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未成年人研学之旅活动)
(我在博物馆画文物)
联合兰州大学学生举办以“行之愈笃,不索何获”为主题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受疫情影响,兰州大学赴白银市博物馆暑期实践团队在线上开展,团队成员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白银曲子戏为背景,设计了白银曲子戏中“生、旦、净、丑”四个动漫形象,结合生肖“羊、兔、牛、猪”进行创新设计,促进大家学习交流,增加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博物馆资源的学习教育效果。
(兰州大学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观众沉浸式体验—擀面)
(学生沉浸式体验—纺织)
(儿童沉浸式体验—花轿验)
2022年,我馆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将课堂教学、参观展览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拓展服务维度,充分发挥了博物馆职能。2022年我馆荣获甘肃省“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首批白银市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荣誉;5月,我馆的“文物赋彩.助力战疫”系列社会教育活动被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表彰,我馆被推荐为白银市党史学习教育精品研学线路、白银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这一项项荣誉的获得是对博物馆工作的认同与肯定。
(我馆举办的线上社会教育活动)
三、精彩讲座讲堂
2022年,我馆举办了“讲述白银”历史文化大讲堂2次,是由白银市十中高级教师王承栋主讲的《走进神秘的白银古城堡》和曾任白银区文联主席孟令刚主讲的《红楼梦对我们的人生开示》,市六中学生通过钉钉直播1900人观看了讲座。
(学生们通过直播观看“讲述白银历史文化大讲堂——走进神秘的白银古城堡”讲座)
举办了白银市第十二届大型公益性文化讲座,特邀甘肃省博物馆贾建威馆长主讲《甘肃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观看,受众观众达到7000多人。每场讲座、讲堂理论剖析清晰深入、例证鲜活典型,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贴合性,线下线上观众与主讲人积极交流互动,反响热烈,收到良好效果。
(“甘肃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讲座现场)
(“甘肃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线上直播界面)
四、延伸社会宣传
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白银市“送文化三下乡”活动、“文化进万家.旅游迎新春”、与白银市33所中小学校建立的德育教育“第二课堂”、“枣香白银.美在文明”志愿服务示范活动、“馆园共建”亲子课堂、“四进活动”等,通过活泼新颖的方式将文化带进学校,走进社区、部队、厂矿和乡村,让博物馆融入公众生活。坚持为白银区纺织路、长安路等10家社区博物馆文化服务站每周更换《中国文物报》8年之久,今年9月又将长安路公交站台的8个宣传版面做为博物馆宣传的阵地,脚踏实地做好基层宣传和服务,尽己所能,延伸宣教广度,使“文物”走进百姓,成为白银市民生活热聊话题。2022年8月,我馆获得2021年度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优秀单位。11月,我馆被评为“甘肃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馆园共建”亲子课堂)
(长安路公交站台宣传版面)
(“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进校园)
(为社区观众服务宣传栏更换报纸)
五、强化安全责任
文物安全是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前提,我馆全年组织消防安全集体培训5次,组织“防患于未燃”春季、“有防则安.无防则危”秋季消防安全培训2次,消防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2次,迎接市上“安全生产月”系列检查2次。联合白银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人道、博爱、奉献”的应急救护培训并现场进行急救实操。全力落实落细《白银市博物馆疫情防控措施》,为观众提供安全、安心、舒适的参观环境,让每个职工把安全责任永放心头,全年安全无事故。
(消防安全培训现场)
(“人道、博爱、奉献”的应急救护培训)
(疫情期间对展厅定期消杀)
六、务实学术研究
我馆紧紧围绕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白银境内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正在承担甘肃省社科联的课题《作为地域文化资源的白银黄河岩画研究》、甘肃省文物保护课题《白银境内西夏遗址、遗物调查研究》。积极运用馆藏民俗资源与白银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编印出版《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科普读物。《白银市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即将出版发行。2022年12月《白银市博物馆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得甘肃省文物局批复,白银境内历史人物调查与研究正在进行。我馆业务人员在《中国文物报》《岩画研究》《大众考古》《收藏与投资》等期刊、报刊上发表论文共4篇。
(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科普读物)
(我馆《作为地域文化资源的白银黄河岩画研究》作为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省级课题立项)
(我馆《白银境内西夏遗址、遗物调查研究》
立项省级文物保护课题
(白银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升级后界面)
七、补给业务能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博物馆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而深厚,只有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素质和专业技能,做好每个细节、点滴环节,才能更好推动、提升整体工作质量。正常业务工作开展之余,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给职工“充电”“补给”。制定年度业务研究、学习、培训交流等各项计划,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组织职工参加“全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培训班”“全国博物馆业务综合培训班”“全国文博书画人才高级培训班”等线上学习,以及“文物摄影技巧”“浅谈《白银铜文化的历史沿革》”等线下讲座。通过座谈会、讲座等形式,与贺兰山岩画研究中心、甘肃省博物馆开展业务交流活动。组织业务人员对明长城靖远段、索桥古渡、北城滩遗址、坝滩烽火台、平堡贞洁牌坊、蜂窝楼、灯山楼、白银黄河岩画等白银地区内文物遗址进行考察调研。参加“万象涵容 共融共创—文创发展论坛”“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活动”“甘肃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等大型活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22年7月,我馆张自娟副研究馆员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被聘为西北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实践导师;8月,我馆陈辅泰副研究馆员被评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月,我馆李芳娟副研究馆员被评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文物摄影”业务培训讲座现场)
(“宁夏白银两地岩画研究交流座谈会”现场)
(业务人员实地考察白银黄河岩画)
八、践行志愿风采
我馆现有志愿者151名,只要是宣传教育活动现场,就有他们的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志愿者的风采。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闹市区发放宣传资料有他们,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座现场服务是他们,“送文化三下乡”搬展板是他们、“枣香白银.文明有我”志愿服务示范活动讲解还是他们,宣传“文明观展”“文明交通劝导”“三清一维护”还是他们。一场场亲子、研学之旅、社会宣传活动随处可见他们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身影,他们穿行其中、不停忙碌,如一缕温暖的阳光。
(志愿者风采)
白银市博物馆始终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抢救性保护、学术研究、未成年人教育、社会宣传、文物安全、讲座讲堂、展览展示、沉浸体验、文创产品研发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功能,将工作做细、务实,使博物馆职能落地有形,见行见效。
“传承文明,博物致知”!继往开来,有耕耘就有收获,新年伊始,白银市博物馆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在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教育、宣传推广等方面协同凝力,开拓创新,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