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廉历 | 鲍宣:一家三代监察官
“鲍氏骢,三人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这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讲的是西汉鲍宣和其子鲍永、孙子鲍昱。鲍氏三代都做过司隶官(司隶校尉,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还都爱骑一匹青白色的瘦马,而且为官清白正直。
鲍宣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就学于桓少君之父门下。虽然出身贫苦,但他品性高洁,刻苦勤学,立志高远。老师很欣赏他,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之后,便将女儿桓少君许配给了鲍宣,而且赠送了非常丰厚的嫁妆。
鲍宣的志向与才学,让大司空何武极为赏识。何武便举荐鲍宣为谏议大夫。西汉晚年,朝政昏暗,大量土地被地主豪强兼并,社会矛盾更加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危局,满朝文武或装聋作哑或曲意逢迎。只有谏议大夫鲍宣像翠松一样高洁挺拔,不畏厄运、忧国忧民,上书抨击朝中的腐败现象,甚至对皇帝也敢于犯颜直谏。
鲍宣用质朴的话语,一条条列出民有“七失”和“七死”。可以想见,人民“有七失而无一得”,国家要想安宁是不可能的;人民“有七死而无一生”,国家想要施行法治也是很难的。
鲍宣在上书中尖锐地痛斥,“七失”和“七死”是“公卿守相贪残之所致”,是官吏贪腐与残暴的结果。鲍宣还进一步向皇帝谏言。他说:当今农民连肚子都填不饱,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父子夫妇不能相保,只好各自顾命,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陛下不救,难道这些只能归之于他们的命运吗!
汉哀帝接到上书,一方面感到言语尖刻难以接受,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鲍宣说的都是事实,看到了老臣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于是,不仅宽恕了他的言辞激切,后来还将他提拔为司隶。
汉平帝即位后,王莽秉政,极力排除打击不附己之“汉忠直臣”,处死达数百人。就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仍出现了“六人同志”坚决不仕王莽的事件。这“六人”,鲍宣就在其中。公元3年,鲍宣与大司空何武一同被下狱致死。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大赦天下。光武帝特下诏褒扬鲍宣的忠君之举,并准荫其子孙,任命鲍宣的儿子鲍永为司隶校尉,再行当年其父之责。后来,鲍宣的孙子鲍昱,也同样被任命为司隶校尉。
◆ “三代三司隶,千秋动汉京。”
(维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